医讯前沿 | 生死时速44分钟 双绕行机制为心梗患者抢回生机
8月2日清晨,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。63岁的李某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,面临极高死亡风险。医院迅速启动“双绕行”机制——绕过急诊科分诊与CCU病房评估,将患者从救护车直送导管室。
8月2日清晨,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。63岁的李某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,面临极高死亡风险。医院迅速启动“双绕行”机制——绕过急诊科分诊与CCU病房评估,将患者从救护车直送导管室。
你是否也曾这样疑惑:早上吃降压药,血压还是忽高忽低,是药效不行了吗?有些人甚至会问:“我一整天不出汗,吃不吃药都一样吧?”这类看似合理的判断,其实隐藏着极大的风险。
为深化淋巴瘤临床诊疗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,医脉通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打造「淋危不惧」学术专栏,聚焦淋巴瘤临床诊疗难点,打造“实战型”学术平台。专栏以疑难病例深度剖析为核心,结合指南共识落地实践、前沿进展精准解读及热点争议权威发声,直击临床
胶质母细胞瘤(GBM)被称为“脑癌之王”,是预后极差的原发性脑肿瘤。目前一线标准治疗(放疗联合替莫唑胺)效果有限,患者平均总生存期约15个月且几乎都会复发;美国FDA额外批准的贝伐珠单抗(用于复发性GBM)等也无法显著改善预后。因此,临床上对新疗法的需求极为迫
夏季,有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十分凶险——它就是非酮症高渗性昏迷,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,起病隐匿,死亡率极高[1]。高温下,大量出汗致脱水,血液浓缩,血糖急剧升高;老年患者口渴感迟钝或刻意少喝水,加剧身体异常;感染或肠胃炎等疾病,会进一步加重脱水和高血糖[2
阻断药,学名叫“暴露后预防”,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一道“后门”,但它从来不是百分百保险的“防火墙”。很多人以为,只要吃了就能万事大吉,其实误解很大。
42岁,一位身体健康的中年女子,因一次意外暴露于艾滋病毒,第一时间服用了暴露后阻断药物(PEP),连续坚持了28天的治疗。在三个月后复查,她的HIV抗体结果却呈阳性。
对于甲亢患者来说,饮食管理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环节之一。近期,《中国甲状腺指南》中一项针对甲亢患者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,该研究明确指出:高碘食物摄入超标3 倍,会使患者突眼的风险翻番。这一结论再次为甲亢患者敲响了警钟,提醒大家务必重视高碘食物的摄入控制。
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有超过11万HIV新感染者,性传播比例高达98.5%。在一些地方,20%到30%的感染者将HIV传染给了配偶。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上海,配偶感染率也达29.3%。
很多人误以为“汤越浓越补”,尤其是家里有病人时,鸡汤、骨头汤、鱼汤轮番上阵,生怕营养跟不上。但高嘌呤食物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,其实是个隐形风险。
傍晚的广场舞刚刚结束,邻居们陆续坐在长椅上纳凉,聊天声此起彼伏。有位阿姨突然冒出一句:“你们听说没?一个年轻姑娘明明吃了艾滋的预防药,还是被感染了,这药还能信吗?”
早在上世纪中叶,高血压就被确立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。医学界也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药物干预的体系。直到今天,仍有不少人对降压药的认知停留在“按时吃”和“吃了管用”这两个层面。
多数人只知道胆囊发炎会引起腹痛,却没意识到某些情况下,病情进展可能极快,从急性发作到危及生命,甚至不到三天。
近期,我国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,社会高度关注。与病毒一同传播的,还有各种网络传言:接触患者物品就会“中招”、O型血人最易感染、吃大蒜等民间土方可有效预防、康复了也会疼一辈子……这些流言误导公众,引发不必要的恐慌。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基孔肯
高血脂不是老年人的专属问题。越来越多30岁出头的年轻人,在体检报告上第一次看到“低密度脂蛋白偏高”这行字,才意识到自己和“胆固醇”之间的距离,远比想象中近。
这不是开玩笑,确实有不少人因为查出高血脂,连带着对碳水、脂肪、甚至水果都产生了恐惧。一个朋友前阵子刚体检出甘油三酯偏高,立马戒了米饭、面条,连早饭的玉米粥都不敢动。一问原因,他说听人说玉米升糖快,血脂高的人最好别碰。
近期,我国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,社会高度关注。与病毒一同传播的,还有各种网络传言:接触患者物品就会“中招”、O型血人最易感染、吃大蒜等民间土方可有效预防、康复了也会疼一辈子……这些流言误导公众,引发不必要的恐慌。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基孔肯
在医疗行业中,医德医风始终是高悬的明灯,照亮着医者前行的道路,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。从古代的“大医精诚”到现在的“以患者为中心”,这份对道德与责任的坚守,从未褪色。
带状疱疹,很多人以为是“感冒后起的疹子”,但它其实是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“沉睡多年后的复活”,等你身体一松懈,它就出来捣乱。我分析了256位患者的生活细节,发现一个令人警惕的共性:这四类人,特别容易中招。
比起肝转移、肺转移等的「臭名昭著」,LMD这位杀手确实「低调」得多。事实上,它并不少见,而是悄悄潜伏在10%的实体癌患者体内,尤其偏爱肺癌、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。起初只是偶尔头痛、走路发晃,甚至被当成化疗后的疲劳,可一旦确诊,未经治疗者中位总生存期(OS)仅4